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www.dingdianwxw.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最新章节。

我们两人撰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加入我们,推动世界的进步。在本书中,我们首先将尝试解答很多人都存有的顾虑——捐赠或志愿活动是否真能带来改变。我们也将探寻,社会变革的领袖和执行者们是如何反思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人的。在有些案例中,这意味着支持新的方法,比如采用营利公司模式,创造财富,使改变得以持续。

说起慈善,人们总免不了冷嘲热讽。有些也的确切中要害,然而,这些缺陷不足以阻挡一个人追求为别人的生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每章的附言中,我们将着重描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组织,来说明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谈论帮助他人很容易陷入乏味无聊的多愁善感,甚至沦为道貌岸然的伪善。但是,最有力的反驳是,伸出手,尝试去帮助,特别是当我们把这当作一项社会活动的时候,它就不是特蕾莎修女式的自我牺牲,而是满足感甚至喜悦的源泉。过去几十年来,堆积成山的证据已经表明,社会行为,包括帮助他人,能够促进精神和身体健康,延长寿命。一项跟踪7000人死亡率的研究发现,在同等健康条件下,社会联系最少的人,其死亡率比社会联系最多的人高出两倍多。[10]也许正是深植于每个人体内的社会因素,解释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渴求。我们想找到目标,传承衣钵。

当然,我们也在积累实践依据。在患有冠心病的成年人中,社交上处于孤立的病人死于心脏病的概率是其他人的2.4倍。社交孤立加快了雌性老鼠的衰老,使它们的乳房肿瘤增加,寿命缩短,不过目前我们尚不能清楚,社交孤立是否对人类具有类似的影响。近期的研究表明,社交孤立背后的生物学过程是,隔绝使慢性炎症增加(特别是男性),这些炎症引发健康问题,导致死亡。当然,社会交往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并非一定要通过奉献助人:加入一个乡村俱乐部也可以。但证据显示,与帮助他人有关的社交活动特别有益健康,并令人感到满足。利他主义既是健康的动力,也是幸福的动力,而它似乎就深藏在人类的神经化学之中。

实验发现,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幼儿也试图做出利他行为。他们会安慰看起来手指受伤的成年人(甚至主动和成人分享一个泰迪熊)。扫描伤者和目击者的脑部时可以看到,二者脑部被激活的区域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在神经学的层面上,看到他人受苦令我们感到痛苦。当我们得到礼物、享受美食、调情或做爱时,大脑的“快乐中枢”在扫描图中就会亮起来。我们两人接受了脑部扫描,检测我们在进行慈善捐款时快乐中枢的活动情况。啊哈,扯远了。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忙碌的、物质的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满足感的巨大来源。几乎没有更自私的享受能超越利他主义带来的快乐了。

所以,不要把回馈社会想成无聊的减税手段,而该把它当作为生活注入意义、奇迹和欢笑的机会。通过举办晚宴,比如“妇女餐会”( ),或在酒吧开派对,还有用“啤酒换图书”( )来帮助他人的组织已经出现。类似的计划不计其数,针对小学生、老年人和这两个年龄段之间的每个人。

在试图创造改变、创造更有意义更令人满足的生活时,上一代人除了直觉,几乎无所依靠。当时,“回馈社会”是属于12月的活动,是弓着腰签支票,全凭猜测所做的事。近几年来,如前所述,神经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层出不穷的严格实验,让我们对在全世界创造机会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也看到了通过奉献获得个人满足感的光明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以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名句作为书名。现在,脚下已有了路,指引我们如何为周遭的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是一条希望之路,也是一条满足之路:像往常一样,我们从试图鼓舞他人开始,以自己收获力量告终。

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