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www.dingdianwxw.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楚820》最新章节。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环境、学识等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家为大,有的以国为重,选择仅在于自己所愿,不能站在制高点来俯视他人,也不能仰视圣贤来违背自己的抉择。

就如金庸笔下的乔峰一样,无愧于心即可。

贤者惜才,子木也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之人,在他的推荐下,楚康王任用薳子冯之子蒍掩为大司马。

蒍掩也不负重托,任司马时,对山林的木材、水泽的出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的高低等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然后规划蓄水池、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分耕地,依次规定出产量标准,制定赋税制度。

一整套完成下来,蒍掩也不贪功,将所有成果交付给子木,子木便以此为基础,推行“量入修赋,赋车籍马”制度,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于田制和军制的整理,为楚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子木之所以爱惜人才,是因为楚国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因为楚国不重视人才。

不重视人才的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后果,很严重。

《春秋左传》中有一篇散文,叫做《蔡声子论晋用楚材》,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做伍举,也就是当时冒死劝诫楚庄王的那个人,是一名刚正不阿的大夫。

可就是这样一个谠论侃侃的忠臣,因为受到岳丈王子牟的牵连,被迫要逃亡晋国,正巧在路上被同去晋国的蔡声子遇见。

蔡声子当时是蔡国一名大夫,与楚国的伍举关系很好,知晓事情的经过后,对伍举说没啥大不了的事,他帮忙搞定,让伍举先找个地方避避难。

从晋国回来后,蔡声子专程跑去楚国拜访楚令尹子木。

子木见到蔡声子非常高兴,二人侃侃而谈,顺便谈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蔡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谁更贤明些(“孰贤”)。

蔡声子就等子木说这句话了,马上将心中早有的想法毕恭毕敬的说了出来:“论个人水平能力,‘晋卿不如楚’。”

子木听到蔡声子对本国卿大夫高度好评,心中暗暗自得。

“但是”,蔡声子没让子木得意多久,又接着阐述自己的观念,“晋大夫整体实力很强,‘皆卿材也’;虽然楚大夫整体能力稍强于晋,但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啊。”

有着根深蒂固“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思想的子木很纳闷:“晋国用楚人当大夫?难道晋国就没有同族和姻亲了吗?”

蔡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的确很多。”

看着子木惊讶的表情,蔡声子详细的分析了楚才晋用的深层原因: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越级,刑罚不滥用。赏赐越级,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则怕惩罚到了贤人。如果不能把握赏罚的尺度,宁愿赏赐越级,也不要滥用刑罚。

因为,贤人是安邦定国的基石,没有贤人,国家就会跟著遭殃(‘无善人,则国从之’)。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tiǎncui,困苦之意)’,这话说的就是贤能的人没有了,国家就将遭受危难。

《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是宁愿放过有过错的人,也不愿错杀贤人。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劝赏而畏刑’,现在楚国经常滥用刑罚,楚国大夫害怕而逃亡到其他的国家,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从而‘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就是楚国不能留住和任用贤人的原因。”

把蔡声子说的话总结成两点:

一是楚国一向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一赏一大片;该罚的不罚,一罚一大群,导致人心尽失,是造成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国人才流失的第二个原因,楚国喜欢滥用刑罚,致使楚国人才逃亡到四周的国家,并且得到了重用,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反过来危害楚国,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接着,蔡声子又举了几个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念:

第一个人叫做析公——“子丁之乱,析公奔晋。”

“子丁之乱”也既“二子之乱”。

楚庄王时期,公子燮和斗克发动“二子之乱”,析公为避祸逃到晋国。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

在交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时任随军参谋的析公建议:楚国军队有轻浮急躁的弱点,作战意志不够坚定,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再以奇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

晋军采纳析公的建议,大败楚师。

随后,晋军趁势“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

绕角之战在晋楚争霸战中规模很小的一次遭遇战,但造成的次生灾害却是楚国难以承受的——“郑于是不敢南面(服楚),楚失华夏”。

晋楚绕角之战中晋国之所以能够胜出,就在于晋国重用楚才析公——“析公之为也”。

作为楚人的析公为晋国出谋划策对付楚国,使楚国第一次尝到了人才外流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给想压制楚国的晋国指明了一个方向——人才是大国间争夺的重点,想称霸,争楚才。

第二个人叫做雍子——“雍子奔晋。”

楚共王时期,有一个叫做雍子的大夫,估计这个人情商不高,他的父亲和哥哥总喜欢中伤他,国君和其他大夫也不喜欢他,他感到很郁闷,于是到了晋国。

估计晋人很喜欢雍子的低情商和高才华,不仅接纳了他,还把畜邑封给他,并让他当“谋主”。

公元前572年,晋国率八国联军之师攻打彭城,与楚军在“靡角之谷”相遇。晋军慑于楚军的声势浩大,举棋不定,甚至要退兵。

这时已担任晋国主要谋士的雍子却站了出来,大张旗鼓的精选徒兵,检阅车兵,喂好马匹,烧掉帐篷,军队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扬言明天就要同楚军进行决战。

楚国军队在联军前本来就胆怯,又误以为晋军要同他们决一死战,吓得连夜溃逃而去,宋国的彭城也被晋军占领了。

于是,“晋降彭城而归诸宋”。

接着,晋国又率联军,讨伐楚国的盟国郑国,又挥师南下,攻占了楚国的焦、夷,并攻入楚国的另一盟国陈国境内。

彭城之战后,楚国雄风不再,完全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能力——“楚失东夷,则雍子之为也”。

如果上面两个故事的主角记忆不太深刻,那么,蔡声子接下来说的两个人,可是让楚国吃尽了苦头。

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楚820》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