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城姬三国》最新章节。
“子山这话就见外,我们是同一期登科,理应好好亲近,一同为大楚出力才是。”邓芝并不居功的说道。
刘晔以为自己的谋术,在谈判中起到作用,却不知道…自己同样在被作用着!
白图也是在半年前才渐渐发现,科举似乎还有自己没料到的作用——谋术觉醒。
科举殿试过去八个多月,登科、尤其是每科前三的士子中,三分之一是之前就有官印,其他是科举后才安排在楚姬处觉醒。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在科举结束的半年后,这部分取得前三的士子,陆续觉醒了新的谋术——而且都是与他们上榜的科目有关!
像是法正,就新觉醒了三种谋术,诸葛瑾两种,其他人至少一种,而且新觉醒的谋术,必有与自己登榜科举有关的谋术、且谋术的极高…
步骘作为户科的第二,觉醒了“得寸进尺”——瞬间计算出获利的可增长空间。
符合他在户科题目中,查验账目时,不仅能够挑拣出问题账目,而且能够迅速计算出,何处账目有抬升空间,进而判断出账目背后可能存在的效率问题、亦或是执行着企图心问题的特质!
算是大众型谋术“讨利”的进阶形态…
邓芝作为礼科的第二,则是觉醒了“感同我受”——谈判中令对方的感受,强行向自己的立场偏移,立场差距越大,偏移效果越差。
自古以来,“代入对方角度”都是纵横家们说服、劝谏的手段,类似“感同身受”的谋术层出不穷,虽然作为谋术,不同的谋士觉醒“感同身受”后,效果各有不同,但大体作用方向相似。
如今最明显的“感同身受”拥有者,正是魏国的大鸿胪刘晔…
能够切实的感知到目标的情绪倾向,进而判断出对方的大致态度,来更好触及到对方的可说服点,并且可以用来试探底线。
历史上这是刘晔的优势,也是他的缺陷…
这“优势”令刘晔在代表曹操集团出使的时候,无往不利,不过作为“缺陷”,也造成了刘晔晚景凄凉。
原因是历史上的刘晔,错误的在参与朝政时,也精于以“感同身受”来揣摩明帝曹叡、以及其他同僚的意图。
对自己的“羽毛”的看重,更甚于对魏国政策的关心,没有自己的立场…
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君王与同僚间也两面三刀,当其他同僚与明帝意见相左时,刘晔私下里会对同僚的想法认同,当着曹叡的面又顺着曹叡的意思,对同僚的想法大加批判。
一开始因为刘晔的话术够高,哪怕当着明帝的面,否定了同僚的观点,私下里也会通过诡辩,令人感觉刘晔自己,只是说服明帝才驳斥。
然而假的真不了,最终刘晔还是翻了车,所作所为被人揭发给了曹叡。
曹叡试探刘晔,特地在与刘晔私谈的时候,故意说出自己并不赞同的观点,果然发现每次都自己的刘晔,并不是与自己三观相合,而是在揣测自己的意图,故意“蹭”自己的三观!
当然,刘晔作为三朝元老,这也不算是明确的罪状,所以曹叡没有明说什么,只是开始疏远刘晔,这也令刘晔晚年时不得重用,最后积郁成狂…
只能说是成也话术、败也话术,没能适应从使臣到朝中重臣的转化,没有自己的操守,也没有济世安民之心,只想着摇唇鼓舌,以说客的态度来面对朝政,最终被自己的说客属性反噬!
在城姬世界,刘晔的“感同身受”谋术,也有这种倾向——效果奇佳,但却容易在无意中影响到自身。
而邓芝的“感同我受”,算起来应该是变异的“感同身受”,作用完全相反,是用自己的立场,潜移默化的同化对方。
如果说“感同身受”是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作出发言,那么“感同我受”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对方、令其对自己“感同身受”。
效果来无疑是“感同我受”更霸道,但限制也更多,偏移越大、越困难。
如果不是刘晔的“感同身受”,刚好感知到了邓芝的立场,之后…自己的本能的想要代入,恐怕以刘晔的精神力,即使受到“感同我受”的影响,也不会太明显!
没错,刘晔还没有意识到,两个年轻人其实也已经令他中招,甚至可以说有一半是他自己跳进去的。
的确刘晔探到了楚国的一些底线,但与此同时,步骘和邓芝也并不是躺平被刘晔玩弄。
刘晔离开时,虽然两人一副受到打击的样子,但实际上已经基本也达到了预期。
当然,除了两人本身能力之外,楚国的硬实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身在面对魏国时,楚国的底气就更足,这不是话术能改变的。
虽然现在楚魏并没有就此达成的协议,因为刘晔要向曹操请示,哪怕只是土垠县的很小一部分、沿海的一点点,也不是刘晔能做主同意的,但是刘晔觉得,以自己争取到的条件来大王应该八成会同意下来…
顶点文学网【www.dingdianwxw.com】第一时间更新《城姬三国》最新章节。